女人如水,蕾丝如梦,曾经让女人最美的棒槌

2025/3/20 来源:不详

女人和蕾丝天生就是一体,女人如水,曲曲折折处,温柔美好。蕾丝如梦,层层叠叠间,梦幻柔美。美丽浪漫的女人用上蕾丝,是公主。小城栖霞的妙龄少女们曾经如织女,纤手弄巧,编织出千变万化的蕾丝,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棒槌花边”。01棒槌花边的百年历史棒槌花边以烟台的出名,栖霞最盛。棒槌花边在栖霞有多年的历史。年由英国人马茂兰传到烟台,他到烟台下的栖霞臧家庄村和小栾家村创办了花边学校。到年,棒槌花边遍布栖霞全境,无数大大小小的花边庄经营花边业务。那时候国家正水深火热,生存和温饱是第一要务,国人没有太多心思去追求美,所以栖霞的棒槌花边都出口欧美和日本了,国内没有销售。织过万千花边的姑娘们不知道自己千辛万苦织酸了脖子、织花了眼睛的花边是成为哪个姑娘的披肩或袖边,亦或是点缀了哪个欧美家庭的餐桌、沙发或床头?她们自己没有一件花边,一如盖过万千楼房的建筑工人,没有一平米的楼房是自己的。20世纪40年代以前,棒槌花边主要是单片花边,买了后自己镶拼在衣服或台布上,称为件货。年后,就拼缀成台布、床罩被套、杯垫、钢琴罩等产品。解放后,大大小小的花边庄消失了,栖霞成立了艺品厂。艺品厂的员工们把图纸、线和定金分到各乡镇,这一过程叫“撒花边”,到了约定期限来收货,叫“收花边”。收花边基本是一手交货一手付钱,对于年底才能分红的农家人来说是最喜欢的挣钱方式,所以织花边蔚然成风,家家户户的女人们都织花边贴补家用。02棒槌哗哗响成一首欢快的歌织花边的工具主要有棒槌、大箅子、花边架三大件,还有大头针和棉线,当然还有构思巧妙的图纸。棒槌是织花边的主要工具,手艺精巧的木匠从山上砍来笔直的松树,用专用工具刻成,刻好了晾干,有着松木特有的清香。每个棒槌大概有筷子那么长、食指那么粗,纺锤形,像我们用的签字笔。在三分之一处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分用来缠花边线。女人们用双手手指夹住下部分,把棒槌按照步骤飞速动起来。一般人双手能捏住8跟棒槌,随着手指飞动,大箅子上一点点就织出花边了。高手能捏住的棒槌会更多,织起花边来更是噼里啪啦,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像是姑娘们欢快的歌。大箅子是织花边的平台,用麦秸编制的大箅子,直径约一米,厚约10厘米,外面用牛皮纸糊好。“花边架”多是用梧桐木做的丁字形架子,做好了,把“大箅子”放在上面,稳稳当当的工作平台就有了。大头针是用来固定花边线的。织花边的线以白色棉线为主,特别不耐脏。织的人在织之前都要洗干净手,确保织出洁白如雪的花边来,绝对不准小孩子动,一旦弄脏了,艺品厂不收货,还会扣钱。织花边是有图纸的,专门的设计师设计各种花样,在特薄的白纸上描黑色图案。有的一张图纸就是一个作品,有的只是一部分,需要织很多个后再拼接成品。03棒槌花边既养家又养年轻的姑娘把花边图纸贴在大箅子上,在涂着细小圆点的地方插上大头针,绕着大头针走线,有时候一张图纸织完,需要几百个大头针。简单的花边就巴掌大,用几根棒槌就够。高级复杂的花边得用几十根棒槌,织完会有几十米长,大箅子上密密麻麻的大头针,满满一片雪白,这种高级花边都得心灵手巧的姑娘们来。织完一件作品,把大头针拔下来,那时候我年龄小,不会织,所以最喜欢的工作就是拔针,拔满满一手掌,放进针盒里下次再用,很有成就感。然后织女们修剪线头,数着艺品厂来收货的日子,赶紧交货,拿到货款,妈妈要去给孩子们买本买鞋,姑娘们早就惦记着大集里看上的鹅黄小碎花衬衫了。那时候家里三姨四姨织花边,远近出名。三姨技术精湛参加过公社比赛,最喜欢看她织花边,双手翻动,几十根棒槌飞得眼花缭乱,大箅子上慢慢地出现一片片叶子一朵朵花。织花边得到的钱除了买衣服、买花露水、邓丽君的歌带,大部分都是交给姥姥存起来,日后都变成了她们的嫁妆。每一个姑娘们在如飞般织花边的时候,织的是自己的未来、夫婿和幸福,棒槌跳得更加欢快清脆。万籁俱寂的冬夜里,我经常听着她们说织了几个“勾勾”“倒勾”,在噼里啪啦的棒槌声中入睡。04夏天的记忆里不仅有蝉鸣,更有棒槌声声夏日农闲,家庭主妇们在家门口寻一处阴凉,打扫得干干净净,三五个大箅子挨着放,几个人织着花边,聊着家长里短,孩子们在四周玩。到午饭时间,用厚棉布盖好大箅子,回家做午饭,饭后再出来织。到现在那画面都历历在目,粗有一人合抱的梧桐树下,静静安放的花边箅子上,盖着雪白的棉布,蝉在树上鸣叫,狗儿安静地趴在箅子边,猫儿趴在箅子下躲阴凉。饭后,男人和孩子午睡,勤劳的女人们又出来织上了花边,棒槌声又响了起来。05工业大潮带来的快生活,棒槌花边一夜无踪在艺品厂工作的姨夫曾送我一条手工编织的三角形披肩,不是普通的棉线,是带着光泽的米色丝线,构图是大朵大朵的太阳花,很是惊艳,点亮了我的大学时光。那种纯手工作品带给人的温暖、温度、温情和精致灵动又怎是千篇一律的机器制造可以比拟的?姥姥70岁的时候还织过花边。四姨说她织的就是最简单的“勾勾”,线是灰白,对质量要求不高,价格极低,姑娘们都不肯织,艺品厂只好找老太太们织。姨织花边都是姥姥教的。姥姥是师傅,师傅老了,也只能织织末等货了。姑娘们都是挑价格高的织。年轻真的是资本,可以挑拣工作,而老了,无论年轻时多优秀,只要老了,就只能被挑挑拣拣。越来越多的姑娘们上学、进城、出国、上网,而某宝、某东上的机器制造蕾丝更是应有尽有。姑娘们恨不得今天下单明天就收到蕾丝,没有一个人会用一个月去织一朵花、用两个月去织一条披肩,更别说用半年去织一张床幔。如果跟她们说自己的嫁妆要靠双手织出来,她们会不会不再谴责反倒认同郭美美的生活?而今,连老太太都没有织花边的了。年去牟氏庄园,门口有个老太太在拿着几根棒槌织花边,是景点表演项目。也许,在唐顿庄园里优雅的下午茶里,还能看到手工织的花边吧?上世纪80年代,栖霞花边快速发展,从业人员达到12万人,随着时代发展,到年栖霞花边淡出生产,年彻底停产。这个行业突然之间就消失了,随之消失的还有那种慢生活。棒槌花边,曾经是姑娘们的梦想,一夜之间,成了多少人的梦。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88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